生物学竞赛辞典 维基
Advertisement

编者注:本文基本翻译自《Animal Behavior Desk Reference》和《Introduction to Ethology》。动物行为学的专业名词很多很难查到标准的中文翻译,本文中的中文名词多由编者根据英文名词直译。

动物行为采样术语

  • 随意采样(ad libitum Sampling):对被采用的行为不加限制,看见什么记录什么,通常用于记录易于观察到的行为。
  • 全出现采样(All-occurrences Sampling)(又名事件采样,Event Sampling):在特定采样时间段内尽可能多地记录某一特定行为。
  • 焦点动物采样(Focal-animal Sampling):
    1. 狭义:只关注一个个体的行为,及其与其它个体的交互;
    2. 广义:一个或一小群个体获得最高关注,也可记录这一群以外的个体。
  • 一零采样(One-zero Sampling):在一个短的采样时间段内,如果一个行为发生,则记录为1,如果不发生,则记录为0。
  • 瞬间采样(Instantaneous Sampling):一种特殊的一零采样,观察者在采样时间段内特定的时间点上观察动物,如果行为发生,则记录为1,否则记录为0。
  • 扫描采样(Scan Sampling):观察者在特定的时间点关注多个个体。
  • 顺序采样(Sequence Sampling):观察者关注一个动物个体的一连串行为。
  • 偶然样本(Haphazard Sample):根据一个与研究的指标无关的标准采样,如餐前或餐后采样,在动物最活跃时采样。
  • 随机样本(Random Sample):使每个个体都有相同几率被采样的样本。
  • 可观察性样本(Observability Sample):在采样时间段内定期普查能观察到的个体的数目。

动物行为术语

Forward Conditioning

图1:巴甫洛夫条件学习

Classical Conditioning

图2:巴甫洛夫条件学习的变化形式

  • 先天行为(Innate Behavior):由遗传决定的行为,不受环境或学习的影响。
  • 本能行为(Instinctive Behavior):不是后天学习得到的行为。
  • 注:有人认为先天行为等同于本能行为,也有人反对。
  • 学习行为(Learning):动物个体根据经验改变自己的本能行为。
    • 印随(Imprinting):个体的生命的特殊阶段(称为敏感期,Sensitive Period)获得对特定信号(称为释放者,Releaser)的反应,并通常终生记得该反应。
      • 父母印随(Filial Imprinting)、子女印随(Offspring Imprinting):父母对子女印随,子女对父母印随。
      • 鸟蛋印随(Egg Imprinting):母鸟对自己下的蛋印随,从而把它们与寄生鸟下的蛋区分。
      • 错误印随(Erroneous Imprinting):个体对不正常的物体印随,属于反常行为。
      • 食物印随(Food Imprinting):个体对某种食物的偏好。
      • 环境印随(Environmental Imprinting或Habitat Imprinting):个体对某类栖息地的偏好。
      • 宿主印随(Host Imprinting):寄生鸟类长大后倾向于寄生在自己幼年寄生的鸟类的巢中。
      • 性印随(Sexual Imprinting):把某个同类异性个体或其它物体当成自己的配偶,对它印随。
    • 条件学习(Conditioning,又称联系学习,Associative Learning):个体获得对一种刺激作出应对另一种刺激(称为Reinforcement)的反应,通常这两种刺激需同时出现多次。
      • 经典条件学习(Classical Conditioning,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,Pavlovian Reflex):见图1和图2。
      • 尝试学习(Trial-and-error Learning,又称操作性条件学习,Operant Conditioning):通过欲求行为进行条件学习,例如用食物奖励和电击惩罚。
      • 反条件学习(Counterconditioning):训练个体对一个已经建立条件反射的刺激作出相反反应。
      • 假条件学习(Pseudoconditioning):个体反复受到某一刺激,作出反应,遇到另一刺激时也作出该反应,尽管两个刺激没有同时出现。
    • 易化(Facilitation):个体通过反复进行某一行为进行学习,如题海战术。
    • 洞察学习(Insight Learning):个体通过想象得出解决以前没尝试过的新问题的方法。
    • 位置学习(Spatial Learning)和地标学习(Landmark Learning):个体记住环境(或环境中某个固定物体)的位置、形状等信息。
    • 习惯化(Habituation):个体学会对无关刺激不作反应。
    • 模仿学习(Social Imitation):个体模仿其它(通常是同类的)个体的行为。
    • 择偶模仿(Mate-choice Copying):模仿学习的一种,个体追求自己同类同性个体追求的个体。
    • 感情学习(Empathic Learning):模仿学习的一种,个体看见其它个体(特别是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个体)避免做某事时也避免做某事。
  • 互仿行为(Allelomimetic Behavior,又称情绪感应,Mood Induction):一群个体受到相同刺激时,做出相同行为,但是没有学习过程,因而不属于模仿学习。
  • 传统行为(Tradition):动物个体以学习的方式向下一代传递的行为。
    • 直接传统(Direct Tradition):子代向母代个体学习的行为。
    • 间接传统(Indirect Tradition):母代个体使子代个体处于某种特殊环境,使它们不需要向母代学习即可掌握该行为,如上述“宿主印随”。
  • 欲求行为(Appetitive Behavior)与完成行为(Consummatory Behavior,又称完了行为):行为(特指觅食行为和性行为)的两个阶段。
    • 欲求行为:时间较长的部分,如寻找食物。
    • 完成行为:时间较短,动作几乎固定,如吃掉食物。
  • 防御行为(Defense Behavior):个体为减少自己被杀死的几率的行为。
    • 初级防御行为(Primary Defense):个体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的行为,如保护色、警告色。
    • 次级防御行为(Secondary Defense):个体只有受到威胁时才表现出的行为,如逃跑、装死、威胁、格斗。
    • 警报行为(Alarming):通过释放信号告知其它个体存在危险。(但如果发出声音或会以其它方式引起捕食者注意则不属于防御行为)
  • 格斗行为(Agnostic Behavior):包括威胁、攻击、讨好等行为,但一般不包括逃跑。
    • 威胁(Threating):个体向对方表示敌意、攻击意图、逃跑准备等的行为。
    • 讨好(Appeasement):个体向对方表达与威胁相反的意图的行为,如狼把头抬起,把脖子对着对方。
  • 侵略行为(Aggression):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体发起的格斗。
    • 反捕食侵略(Antipredatory Aggression):防御行为中的侵略。
    • 捕食侵略(Predatory Aggression):觅食行为中的侵略。
    • 种内侵略(Intraspecific Aggression):个体对同种个体进行侵略,通常是仪式化格斗。
    • 领域侵略(Territorial Aggression):个体为保护自己的领域进行的侵略,通常在其它个体进入领域时发起。
    • 管束侵略(Parental Aggression):母代对子代的侵略,通常是轻微的。
    • 纪律侵略(Disciplinary Aggression):一种管束侵略,母代为使子代进行或终止某行为而进行侵略。(注意与支配侵略相区分,见下文)
    • 断奶侵略(Weaning Aggression):一种管束侵略,母代在断奶时对子代进行轻微侵略,迫使它们自己寻找食物。
    • 支配侵略(Dominance Aggression):一个群体中年长的个体对年幼的个体的侵略,防止它们进行某些行为,但自己可以进行该行为。
    • 性侵(Sexual Aggression):参阅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36条、第237条。
  • 利他行为(Altruism):某个体的能增大其它个体的适合度的行为。
    • 有利利他(Advantageous Altruism):能间接增大自己的适合度的利他行为。
    • 纯粹利他(Altruistic Altruism):不增加不减小自己的适合度的利他行为。
    • 裙带利他(Nepotistic Altruism):减小自己的适合度的利他行为。(对象一般是近亲属)
    • 低成本利他(Low-cost Altruism):轻微较小自己的适合度的利他行为。
    • 亲缘选择(Kin Selection):促进裙带利他行为的自然选择。
  • 矛盾行为(Conflict Behavior):两种同时出现,互相抑制的行为。
    • 兼性行为(Ambivalent Behavior):某一刺激(或两个距离很近的刺激)同时引起两种互不兼容的行为模式,两种模式快速相互切换。如一只黄鹉个体同时靠近食物和另一阶级较高的个体时,间歇表现出不完整的觅食行为和逃跑行为。
    • 转向行为(Redirected Behavior):一个行为因受到外部刺激的压制而转移作用对象。如银鸥争斗时,失败的一方去攻击杂草。
    • 错位行为(Displacement Behavior):个体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不适合该环境的行为。如公鸡争斗时突然开始啄地。
  • 领域行为(Territory)
    • 家域(Home Range):一个个体最熟悉,有规律巡视的范围。
    • 领域(Territory):有领域侵略(见上文)行为的家域。
    • 全域(Total Range):一个个体一生经过的全部地区。
    • 核域(Core Range):个体在家域中活动更频繁的部分。
    • 注:按上述定义,应有全域 > 领域 = 家域 > 核域。
  • 寄生行为(Parasitism):
    • 按进入宿主的方式分类:
      • 故意寄生(Normal)和意外寄生(Accidental):寄生物种进入生活史中固定的宿主物种,称为故意寄生,否则就是意外寄生。
      • 假寄生(Pseudoparasitism):非寄生物种意外进入另一物种,并在那里生活,对另一物种造成了伤害。
    • 按进入宿主的位置分类:
      • 外寄生(Ectoparasitism):寄生物种生活在宿主的表面,吃宿主的组织或分泌的液体。
      • 内寄生(Endoparasitism):寄生物种生活在宿主体内。
    • 按对宿主的需求分类:
      • 全寄生(Holoparasitism):寄生物种的生活史不经过宿主就无法继续。
      • 半寄生(Hemiparasitism):寄生物种单独也能繁殖。
    • 拟寄生(Parasitoid):寄生物种逐步引起宿主死亡,因为有点像捕食关系,所以称为“拟寄生”。
    • 超寄生(Hyperparasitism):多个寄生物种进入同一宿主,或者寄生物种被另外一个物种寄生。
    • 盗寄生(Kleoptoparasitism):一个物种盗窃另一个物种在领地中存储的食物。
    • 有时一个物种被寄生后,会表现出对另一物种的利他行为,该物种可能是寄生物种本身,也可能是寄生物种生活史中的下一个宿主,这种利他行为的解释称为操纵假说(Operator Theory)。
  • 拟态行为(Mimicry):通常涉及三个物种的行为,模拟者(Mimic)模仿被模拟者(Model)的某一特征,以调节感知者(Dupe)的行为。
    • 非防御性拟态(Nonprotective Mimicry):
      • 侵略拟态(Aggressive Mimicry,又称Peckhammian拟态):捕食者模拟猎物的形态,使自己更容易接近猎物。
      • 寄生拟态(Parasitic Mimicry):寄生物种模拟宿主形态,帮助自己繁殖,有时列入侵略拟态的一种。
      • 生殖拟态(Reproductive Mimicry):通过模拟另一个物种,帮助自己生殖,常见于某些植物,其花模拟雌性昆虫,引诱雄性昆虫帮它传粉。
      • 互利拟态(Mutualistic Mimicry):通过模拟另一个物种,达到互利关系的拟态。
      • 侵略-生殖拟态(Aggressive-reproductive Mimicry):一般是指巢寄生现象,由于寄生物种常会杀死宿主自己的子代,所以列入侵略拟态。
      • 生殖-互利拟态(Reproductive-mutualistic Mimicry):既帮助自己生殖,又为被模拟者带来好处的拟态行为。
      • 共生拟态(Commensalist Mimicry):一个物种进入与它共生的物种的种群时,释放共生物钟特有的信号(通常为化学信号),使它们接受自己。
    • 防御性拟态(Protective Mimicry):
      • 牟勒氏拟态(Mullerian Mimicry,又称Arithmetic Mimicry):两种或以上物种互相拟态,都产生类似的毒素或苦味物质,避免被捕食。
      • 贝茨氏拟态(Batesian Mimicry):一种(对捕食者而言)好吃的物种模拟一种难吃的物种,但不产生类似的毒素等物质,避免自己被捕食。(一般而言模拟者比被模拟者要少,如果反过来则称为Waldbauerian-Batesian拟态)
      • 艾莫氏拟态(Emsleyan Mimicry,又称Mertensian Mimicry):致命的眼镜蛇模拟毒性较弱的眼镜蛇。
      • 吉博氏拟态(Gilbertian Mimicry):被模拟者与感知者是同一物种的防御性拟态。见下文的Batesian-Poultonian拟态。
    • 按拟态的出现时间分类:
      • 发育性拟态(Developmental Mimicry):在物种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模拟另一物种,通常这是固定不变的,并且不是永久的。
      • 可调整拟态(Adjustable Mimicry):与发育性拟态相对,是一个物种根据所处环境不同,而进行不同的拟态行为,最常见的是模拟环境的颜色。
      • 根据拟态行为的时长,将可调整拟态分为快速拟态和慢速拟态,慢速拟态的特例又有光周期拟态(Circadian Mimicry)和季节周期拟态(Seasonal Mimicry)。
    • 直接拟态(Direct)和间接拟态(Indirect):前者是指一个物种自发进行拟态行为,后者是指它在其它物种(通常是寄生物种)的操纵下进行拟态行为。
    • 内生拟态(Inherent)和不定拟态(Adventitious):前者是指生物个体自己能完成的拟态,后者是指需要借助环境中的材料完成的拟态。
    • 按感知者是否发现模拟者分类:
      • 不被发现的拟态:
        • 环境拟态(Eucrypsis):某一物种模拟环境中的某一特征,而不是某个物体的特征。
        • 除了模拟环境颜色,环境拟态还包括声音拟态(Acoustic Eucrypsis)和触觉拟态(Tactile Eucrypsis)。
        • 声音拟态:猫头鹰等物种在夜间捕食时,刻意不发出声音,模拟环境中安静的特征。
        • 触觉拟态:一些蚁巢的寄生物种,模拟蚁巢中的物质的质地,蚂蚁触碰它后不作出防御行为。
        • 隐性拟物(Cryptic Mimesis):一个物种模仿一个环境中非常常见,不起眼的物体或物种。
        • 显性拟物(Phaneric Mimesis):一个物种模仿一个环境中少见而起眼的物体或物种。
        • 自拟态(Self-mimesis):一个物种模仿自己的某一特殊状态,如装死。
      • 被发现的拟态:
        • Aristotelian拟态:亲代模拟自己受伤了,引诱捕食者注意自己,以保护自己的子代。
        • Bakerian拟态:有些植物的雄花有蜜腺,而雌花没有,雌花模拟雄花的形态。
        • Batesian-Poultonian拟态:被捕食者或宿主模拟捕食者或寄生物种,防止自己被侵略,此现象很少见,一个例子是西番莲的托叶模拟一种蛾子的卵,防止自己被这种蛾子寄生。
        • Browerian拟态:同一物种的个体相互拟态。
        • Dodsonian拟态:一种植物模拟另一种植物的花。
        • Kirbyan拟态:即巢寄生现象。
        • Nicolaian拟态:寄生鸟类模仿宿主的叫声。
        • Pouyannian拟态:花模仿雌性昆虫,引诱雄性昆虫前来交配。
        • Vavilovian拟态:一种谷物的种子模拟另一种谷物。
        • Wasmannian拟态:寄生物种模拟宿主,通常会达到互利的关系。
        • Wicklerian-Barlowian拟态:有一种鱼,雌性将卵子藏在嘴里,而雄性在尾鳍上有模拟卵子的花纹,雌性靠近尾鳍试图收集那里的“卵子”,此时雄性趁机将精子射入雌性嘴里,使卵子受精。
        • Wicklerian-Eisnerian拟态:捕食者模拟一个与被捕食者无关的物种。
        • Wicklerian拟态:雌性个体模拟雄性个体的生殖器。
    • 拟态环(Mimicry Ring):一群模拟其它若干物种的相近物种。
  • 交配行为(Copulation)
    • 异性交配(Heterosexual Copulation)
    • 多于一对交配(Extrapair Copulation):多于2个个体一起交配,见于鸟类、某些雌雄同体动物。
    • 同性交配(Homosexual Copulation):(雄性)一个个体将精液射入另一个体的行为。
    • 注:维基百科指出同性交配已在约1500个物种中观察到。
    • 强奸(Forced Copulation):参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37条。
    • 注:强奸见于昆虫、野鸭、猩猩、人,有时猩猩会强奸人。
    • 伪交配(Pseudocopulation):没有射精的交配。可能目的包括:促进子宫发育(蜥蜴)、保持夫妻感情(人)等。
    • 同性伪交配(Homosexual Pseudocopulation):没有射精的同性交配。可能目的包括:确立社会阶级(狒狒)、保持性行为能力(小白鼠)等。
    • 同性强奸(Rage Copulation):一种同性伪交配,属于支配侵略(见上文),见于狼、小白鼠、狒狒、人。
    • 偷偷强奸(Sneak Copulation):雄性蝙蝠个体在雌性个体冬眠时与之交配。
Advertisement